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9:27    次浏览
按照夏历的纪年方法,冬至后的105天就是寒食节,大致是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。清朝初年,传教士汤若望重新制定了夏历的纪年方法,寒食节基本就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了。寒食节、清明节挨得太近了,慢慢的人们就把寒食节的一些内容移植到清明节中,把两个节日一起过了。清明,既是节气又是节日,同时又涵盖了寒食节的一些内容,历史流转中,寒食节的影响力越来越小,几乎快被人们忘记了。尤其是在今天的城市里,一天不开火都吃冷食,怕是很多人的肠胃都受不了了吧?资料上说寒食节与介子推有关。春秋时期,晋国重耳流亡,介子推用自己的肉为重耳冲击。重耳复国后,请介子推做官,介子推躲到山中不肯出仕,重耳命兵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,介子推抱树不出,最后被火烧死在山中。庄子《盗跖》篇中说:“介子推至忠也,自割其股以食文公,文公后背之,子推怒而去,抱木而燔死。”这大概是介子推与寒食节结缘的源头。其实寒食节的起源和介子推没什么关系,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拜。那时人们每年都要去旧火燃新火,同时也借此机会清理一下炉灶,祛除灶灰、通通烟筒,好让新火烧的旺,炉灶更好使,古人称为改火。改火行为慢慢延续成禁火节,这一天不能用火做吃的。不能用火那只能吃冷食了,慢慢的禁火节便成了寒食节。这一风俗在山西介休地区极为隆重,寒食节前后三天都吃冷食。食物大概有寒食粥、寒食面、寒食浆、青精饭及饧等,祭祀的供品有面燕(子推燕)、蛇盘兔、枣饼、细稞等面制食品,同时节日里还有祭扫、踏青、秋千、蹴鞠、牵勾、斗鸡的文体活动。这也难怪,介子推死的那座山叫做介山,就在介休境内。介休这个地名就是因为介子推死于此地而得名,介休也因此成为中国清明(寒食)节文化之乡。从古人的禁火节演化成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,庄子对介子推的描绘起了重要作用,让寒食节有了道德礼俗的意义,并具有很强的仪式感,仪式感强的东西,往往蕴含了很丰富的文化意味。庄子把介子推推到了忠君爱国的高度,是“至忠”,这样对火崇拜的“禁火节”,变成了有道德教化意义的“寒食节”,经过后来各个朝代的演绎,寒食节的内容彻底从推广禁烟寒食为主演变成祭祖扫墓为主的、宣传忠孝节悌的一个民间节日,这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之一。